首页 战国大司马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81章:中山乐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随后,赵国内部出现夺权事件,赵襄子的儿子赵桓子起事驱逐了赵献侯(赵浣)而自立,一年以后,赵桓子又死了,赵国的大臣们兴事杀了赵桓子之子,重新迎接赵献侯来临朝执政,这长达几年的内乱,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于是中山武公便趁机鲜虞族顽强抵抗赵、魏两国,又联合齐国,彻底摆脱了赵、魏两国的控制。

数年后,中山武公过世,其子「中山桓公」继位,桓公年幼,不恤国政,因此遭到了魏国的进攻。

当时,乐羊是乃魏国国相「翟璜」座下的门客,因此当魏文侯决定讨伐中山国时,翟璜推荐了乐羊担任攻伐中山国的主帅,与当时仍在魏国的「吴起」一同率领魏军讨伐中山。

【PS:在一些史料上,可能会称这场仗是晋国派兵攻伐中山,那是因为魏、韩、赵三家此时虽然已经瓜分了晋国,但周王室还未承认这三家的诸侯地位,要等到魏灭中山后大概四年后左右,周威烈王才册封魏、韩、赵三家为诸侯,介时,魏、韩、赵三国才被世人所认可。所以在此之前,晋国仍然以名存实亡的形式存在着。】

值得一提的是,乐羊与翟璜当时是有一段恩怨的,据说是乐羊的儿子「乐舒」在战场上杀死了翟璜的儿子「翟靖」。

此事约发生在赵国内乱夺权时期,即赵桓子驱逐赵献侯(赵浣)而自立。

这件事的起因,在于赵鞅见长子「赵伯鲁」资质平庸,不足以担当重任,便将君位传给了小儿子赵无恤,即赵襄子。

而待等赵襄子立嗣时,他觉得父亲将君位传给自己的举措不合“宗法”,便决定将君位还给兄长赵伯鲁一系,于是他并不册立太子,且将兄长的儿子「赵周」封为「代成君」,准备将君位传给后者。

没想到赵周年纪轻轻却死在赵襄子面前,于是赵襄子最终将君位传给了赵周的儿子赵浣,即赵献侯。

然而,此举引起了赵襄子亲生儿子赵嘉的不满,后者驱逐了赵浣,自立为君,即赵桓侯。

赵国的大臣考虑到赵桓侯继位并非是赵襄子的本意,便联合起来杀死了赵桓侯,再次迎赵献侯继位。

而中山国就趁着赵国这场内乱,率兵攻伐赵国,希望借此击败赵国,脱离赵国的控制。

那时赵献侯刚刚恢复君位,见赵国在内乱中元气大伤,难以抵挡中山国,便以割让「智邑(今永济)」为条件,向魏国请求援助。

于是魏国便派吴起率军攻伐中山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