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楚歌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分卷阅读34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不一会儿,李四娘提了两个包袱,递给楚歌。

楚歌看她欲言又止的神情,还是问了出来:“四娘有什么想问的就问罢。”

李四娘笑了笑:“姑娘可否随我来一下。”

李四娘邀了楚歌进屋,为她沏上一杯茶。

开口:“姑娘在永安,是否听过军队返回皇城?”

对抗羌芜国的军队早已返城。楚歌点头:“早已回城。”

许是姑苏在南方,李四娘还不曾知晓。

“那,回城的士兵是都在永安军营呆着么?”

服役已满的士兵已经归家,立了战功的将士有的衣锦还乡,有的则继续在军营为国效力。

“不想留在军营的将士已经归家。”

李四娘表情有些茫然,拿出一封信:“我相公应当是要回来的,但他至今未归,姑娘可知他是否是……受了封赏留在永安……误了归途?”

楚歌纳闷,这等事她为何要询问自己。

李四娘接着道:“姑娘一定觉得疑惑吧,姑娘是否是……皇室中人?”

楚歌诧异抬头。

李四娘解释:“那日姑娘来,穿了一身衣裳,这衣裳的材质别人也许不识,但我曾为朝廷织过缂丝,所以推断……但姑娘放心,我不会声张出去。

姑娘为皇室之人,定是参加过宫宴,皇上会设宴奖赏立了战功的将士,敢问姑娘……是否在宫宴上听到过祝行云三字?”

类似的宫宴,楚歌向来聚精会神,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再怎样也得记住他们的名字。

楚歌仔细回想,这个名字她的确没有印象。

遗憾的摇了摇头:“未曾听过。”

李四娘眼神黯淡了下来,连声音也变得有些无力。

楚歌见她手中的信,道:“可递与我看看么?”

李四娘才反应过来,将信展开递给她。

“这是二十日前收到的家书,我寻思前几日相公就该到了。”

笔迹遒劲,飘逸洒脱。

“硝烟已止,归途有期。

离城已久,今日歇于柳溪,倏而抬头,忽见陌头杨柳色,姑苏春至否?

多日未见,甚觉想念,娘子安否?

沿途芳草青,不及家中杨柳树。

娘子勿念。”

是个极疼妻子的丈夫。

楚歌笑道:“四娘的夫君可真好,我帮你问问,等我一下。”

楚歌推开门,云卿站在屋外,她拉着他走远一点:“边关军营中是否有将士名为祝行云?”

边关将士甚多,不能记得清楚,云卿摇头:“不清楚。”

楚歌看了看远处,颇有些哀愁:“四娘的夫君去边关作战,按理该归,可如今还不见身影,只有这二十日前的家书。”

云卿安慰她:“我们再找找消息,找到了就告诉她。”

楚歌有了精神,拿着信进屋:“四娘莫心急,我去帮你问问,等有了消息就来告知你。”

李四娘愁容俱散,行了个大礼:“多谢姑娘。”

……

回去的路上,果真下了雨,奇特的是天色变得明亮了许多。

云卿与楚歌共撑一把伞,走在斑驳的青石小路,望着雨中江南之景。

烟雨蒙蒙,楼台俱在飘渺中。

不远处的拱桥走来几个姑娘公子,着素衣,撑着纸伞,身影映在下方的水中。

楚歌停住,云卿也跟着停住。

楚歌指向那座拱桥:“看,是不是如诗如画。”

拱形的桥映在水中,恰成了鹅蛋型,桥边的杨柳桃花一同映在水里,再配上这蒙蒙细雨,素静的纸伞,果真似一幅画。

“恩。”

“那我赶紧记下来,回去描副丹青。”

“丹青啊……还是……算了吧。”

云卿想起上次楚歌绘的,一般人真看不出画的是何。

楚歌不服气:“你忘了上次送去你府上的画?”

那各式各样关于自

分卷阅读34

- 肉书屋

分卷阅读34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