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大藏寺法会中的故事
在各种大藏寺法会中,衲对护法殿的护法供养法会印像特别深刻。护法殿中十分沉,诵这种仪轨又有特别的声律规矩,每个音会拉至一、两分钟长度而诵念,在黑暗中便只有钹、鼓及诵经声。在护法供养法会中,在黑暗中常会听到一些不知来源的脚步声,这些便是护法在殿中走动的声音。在一年一度的玛哈卡拉护法修持闭关中,全体僧人聚集殿中,由长老把殿门锁上,往后的一周内僧人就在殿中诵经,食及睡也都在大殿中,绝不可离殿中断(大殿中有厨房及厕所)。
有关柏香粉的故事
大藏寺的护法殿制造一种很香的柏香粉,以前每年都有人由远至五台山及蒙古等地来求取。这种柏香粉是由僧人祈请护法作加持的,由于寺僧的修持严谨及护法对大藏寺的不共密切加持,大藏寺的护法熏香粉极为灵验,有很多灵应。以前曾经有人偷去了寺院之牲畜,寺僧也不刻意寻找,只在护法像前祈请一下。在此同时,被偷走之牲畜的头角喷出火焰,把盗贼都吓傻了,马上交回牲畜,幷求寺僧代为向护法祈请原宥。从此以后,就不再有什么人敢偷大藏寺的东西了。一般来说,藏民是很诚实的人,但其中少不免也有少数的坏份子,但他们不论如何坏,总不敢碰大藏寺的产业与物品!大藏寺附近以前有很多猛兽,常常击杀牲畜,但凡颈上系着大藏寺护法殿之柏香的牛、马等,从未有被野兽攻击的先例。
有关玛哈嘎拉祈请文传说
大藏寺所采用之玛哈嘎拉祈请文是印度固青沙华里巴大师所著的。大师在距离菩提伽耶金刚座不远的一个山洞中修行,他对这位护法十分仰重。有一天,他从洞中出来时,见到护法示现在洞外之树上。在大师往上看时,随口实时的诵出这一篇祈请礼赞文。由于大师是由下往上看上去的,赞文内容便由护法的脚开始描述,然后是护法的腰,渐次往上形容他的化相。这个祈请文,幷不一是修持仪轨,也没有自化本尊或对生本尊之观想环节,所以各位不需灌顶就可以修诵它。这是一篇最为流行的玛哈嘎拉祈请文,在藏地不论有否口传,许多僧俗二众均天天修诵它。大家可以把这诵文视为单独的一项课诵,亦可把它加在修任何仪轨后的回向部分。
其它故事和传说
在大藏寺之五百多年历史中,凡在寺院有障碍时,都会有老虎、黑熊等猛兽在寺院附近出没,很多人认为这是护法示现之迹象。在有僧人破戒的时候,他们会很快还俗离寺,否则护法会对他们作很猛厉之惩罚以维持寺院之清净。衲的香港弟子,曾经往内地朝见贡唐仁波切大师。大师是西藏首席之高僧。他老人家一听到大藏寺的名字时,马上说:“大藏寺的护法像是很有威望的!这不是一般的护法像!”。在过去的政治变动中,大藏寺被完全破坏了,唯独护法殿至今仍保存下来,丝毫未被破坏。另者,六臂玛哈嘎拉护法乃观音之忿怒相化身,西藏人和汉人与观音大士之因缘很深,所以也特别适宜依止这位护法。
【历史上关于九头相柳的记载】
相柳,又称相繇,上古凶神,蛇身九头,食人无数,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它喷出来的水比洪水还历害,又苦又辣,吃了就会送命,因此,这种水泽连禽兽也不能生活。禹见相柳如此猖獗,就运用神力杀了相柳,为民除害。相柳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地方污染了。禹尝试用泥土陉塞,但三陉三陷,禹只好把这片土地劈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台,镇压妖魔。
据《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相柳蛇身九头,巨大得能同时在九座山头吃东西,它不断呕吐毒相柳
形成水味苦涩的恶臭沼泽,发出的臭味甚至能杀死路过的飞禽走兽。它随同共工发洪水伤害百姓,半途遭遇一心治水的禹,共工不能战胜禹惨遭流放监禁。相柳继承共工遗志继续作怪,禹便杀死相柳,但是相柳的血腥臭,流淌过的土地五谷不生,弥留时流出的口水更形成了巨大毒沼泽,禹三次填平沼泽却三次塌陷,只好开辟整理为干净的大水池并为众天帝在池边建造殿楼阁,称为众帝之台。鳐和柳一声之转,在山海经中出现的相柳和相繇事迹又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认同郭璞的说法,相柳就是相繇。
海外北经
《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译文:共工台的台角有一条巨蛇,蛇皮花纹似虎斑,头总是朝象西方,这条蛇就是相柳。它朝向的南方有众帝之台。相柳原是共工的臣属,长有九个脑袋,面孔倒似人,但身子象蛇。青绿色。他的每个脑袋只吃一座山上的食物。他所到之处,地便有陷处便成溪流沼泽。后来相柳被大禹所杀。他的血膏所流之处,腥气熏天,无法再播种五谷,为治理这片土地,大禹将腐湿的泥土挖掘出来,堆成土台,就是五帝台。
大荒北经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相关传说】
在帝舜的主持下,人们举行了庄重的祭祀仪式,上告天帝,下达鬼神,祈祝成功平定洪水。仪式之后,禹率领众神和民众正式开始治水。他吸取父亲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新的治水策略:顺相柳
着水和地势,以疏导为主,以堙堵为辅。为此,禹把整个治水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他让应龙负责导引江河主流的洪水;让群龙负责导引江河支流的洪水;让火正伯益焚山烧泽,驱散猛兽毒蛇;让玄驮着息壤跟随自己和众人,填平深沟,加固堤坝,垫高人们居住的地方。由于分工明确,方法得当,治水工作从一开始就进行的很顺利。在绝望中挣扎的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可是,这却惹恼了水神共工,因为洪水是天帝命他降下来惩罚人类的。虽然现在水势已经无法控制,但却使他威风八面,享尽人间的供奉。禹治水居然不通过他,那还了得。水神共工决定给禹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共工运用神力,把刚刚平静一些的洪水又“振滔”起来,一直淹到空桑——大地极东的地方。中原一带,重新变成泽国。他又让自己的下属相繇破坏已经建好的治水工程。这相繇,蛇身盘旋,长着九个脑袋。他喜欢吃土,一次就能吃下九座小山;它吐出的东西,会形成水泽,气味儿令人恶心,苦涩难闻,即使是野兽都无法在附近停留。相繇到处吃江河堤坝上的土,使河道中的洪水不断溢出,四处泛溢,淹没一块块陆地。眼看着前期的工作被破坏得不成样子,就要前功尽弃了,禹决心用武力对付共工和相繇。在应龙和群龙的帮助下,禹奋起神威,打败了水神共工,把他赶回了天庭。又诛杀了罪恶难赦的相繇。相繇被杀后流了很多血,腥臭无比,不能种任何庄稼;他呆的地方,是一个多水的沼泽地,人们无法在此居住。禹派人垫了三次土,都陷了下去。没有办法,禹只好把这里挖成一个大池塘,并用淤泥在池塘边修建了几座高台,作为祭祀诸神的地方。
【各国关于九头蛇的记载】
除了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九头相柳之外,各国皆有对九头蛇如出一辙的记载。
一、古希腊的九头蛇
1、外貌
九头蛇
古希腊的九头蛇也称勒拿九头蛇(lernaeanhydra),因其所居沼泽在勒拿湖附近而得名。它是体形硕大的水蛇之属,关于其头的个数,说法不一。帕萨尼西斯(pausanias)认为只有一个,西蒙尼特斯(simonides)说有五个,托普塞(edsell)增加至七个,到了狄奥多罗斯(diodorussiculus)那里甚至多达一百个。但大部分典籍都以九头为准,尤其指出最当中那个头刀枪不入(也有说是金色的)。
2、家世
九头蛇的家谱有两个版本,一说它为堤丰和厄客德娜(ea)所生,如此它便是地狱犬(cerberus)、客迈拉、尼米亚猛狮、甚至鸟妖的姐妹(九头蛇为雌)。另一说它的父母是泰坦巨人帕勒斯(pallas)与冥河女神司提刻斯(styx)。那样一来,它的兄弟姐妹就包括了宙斯的扈从泽洛斯、胜利女神尼刻、还有战神的两员大将克拉托斯与比亚。
3、九头蛇与赫拉克勒斯
赫拉克勒斯
九头蛇因赫拉克勒斯而出名。那位英雄十二大伟绩中的第二件便是杀死这妖魔。九头蛇剧毒无比,沼泽的水也因此长年恶臭,四周土地变为褐色。它还经常吞食过往行人牲口,为害一方。赫拉克勒斯与侄子伊奥劳斯(iolaus)驾马车来到沼泽。他命伊奥劳斯看住车辆,自己用火箭将九头蛇引出。双方展开大战,每当英雄用剑(一说为镰刀)砍掉那魔怪的一个头,另一个新头(一说两个)又重新生出。赫拉克勒斯于是喊侄子来帮忙。伊奥劳斯用火炬烧灼断颈,头便无法重生。最后赫拉克勒斯将八头一一砍下,又用巨棍打落正中的主头,埋于土中,用大石压住,才算铲除这一祸害。国王交给赫拉克勒斯的第二件任务是杀死九头蛇许德拉。许德拉是堤丰和厄喀德那所生的女儿。她是在阿耳哥利斯的勒那沼泽地里长大的,常常爬到岸上,糟蹋庄稼,危害牲畜。她凶猛异常,身躯硕大无比,是个九头的蛇怪,其中八个头可以杀死,而第九个头,即中间直立的一个却是杀不死的。九头蛇许德拉
赫拉克勒斯勇气十足地去冒险。他驱车前往,为他驾车的是他的侄儿伊俄拉俄斯,即他的堂兄弟伊菲克勒斯的儿子。伊俄拉俄斯一直伴随着他,是他不可分离的左右手。车子急匆匆地朝勒那驶去。到了阿密玛纳泉水附近的山坡时,他们看到许德拉蛇怪正在洞内。伊俄拉俄斯急忙拉住马缰绳,赫拉克勒斯跳下马车。他一连了几箭,把九头蛇许德拉蛇妖引出了洞。许德拉咝咝地嘘着气冲到赫拉克勒斯的面前,咄咄逼人地昂着九个头,样子十分可怕。赫拉克勒斯无所畏惧地迎上去,用力一把抓住她,卡得紧紧的。但她却猛地缠住赫拉克勒斯一只脚。赫拉克勒斯举起木使劲打她的头,但是打碎了一个,马上又长出一个来。她的一只巨蟹跑来参战,帮助许德拉。它用巨钳咬住赫拉克勒斯的脚。赫拉克勒斯怒不可遏地挥将它打死,同时,呼喊伊俄拉俄斯来援助他。伊俄拉俄斯执着火把,把附近的树林点着,然后用熊熊燃烧的树枝灼烧刚长出来的蛇头,不让它长大。这时,赫拉克勒斯乘机砍下许德拉的那颗不死的头,将它埋在路旁,上面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接着,他又把蛇身劈作两段,并把箭浸泡在有毒的蛇血里。从此以后,中了他箭的敌人再也无药可医。据其它版本所述,双方搏斗正酣之际,赫拉派来一只巨蟹来协助魔物。巨蟹钳了赫拉克勒斯一下,旋即被英雄杀死。这只巨蟹成为了天空中巨蟹座的来源。公元前二世纪古勒拿的石版上也刻画有这一场景。九头蛇死后,赫拉克勒斯将箭头喂上其胆部的毒汁。这些毒箭后来误伤了人马喀戎。喀戎是不死之身,但蛇毒入骨,疼痛难当,他便放弃了永生,宁愿一死,飞上天空成了半人马座。毒箭还埋下了赫拉克勒斯自己的死因。他完成十二项任务后,携娇妻回家安顿。路上用毒箭死了另一人马涅索斯(nessos)。人马死前诓骗赫拉克勒斯的妻子得伊阿尼拉(deianeira),说自己的血是催生爱情的圣药,涂抹一点在衣服上,给谁穿上,谁便会一辈子忠贞不渝。当时有谣言说赫拉克勒斯将迎娶罗尔(lole)。为了挽回丈夫的心,得伊阿尼拉便照人马所言行事。赫拉克勒斯穿上妻子所赠的新衣,九头蛇的毒便通过涅索斯的血渗入肌肤。他想扯下衣服,但已与皮粘连,再无法分开。一代英雄,就此殒命。这段掌故在《变形记》中记载得最为详尽生动。
4、其它传说
传说九头蛇死后与地狱犬一起为冥王看守门户。《伊尼亚德》便这样写道:“(哈迪斯的)大门下盘踞着不少魔物……勒拿九头蛇嘶嘶作声。”希腊厄利斯城(elis)附近的阿尼格罗斯河(anigrosriver)污浊不堪,水族难存。据说便是因为涅索斯中了毒箭,在此洗濯伤口,令得河水受蛇毒污染所致。
二、波斯的九头蛇
波斯的阿豸达哈栖(azhidahaki)与勒拿九头蛇一样古老。据祆教《波斯古经》的创世神话记载,阿豸达哈栖是邪神安格拉·曼纽(angramainyu)之子。生就三首,分别代表痛、苦、死,还有三爪,六到十八个眼睛,以及翅膀和利牙。它体内充满蛇蝎毒虫,一旦放出,天下大乱。英雄帝涛纳(thraetaona)将其囚禁于德马凡峰(demavend)上。传说末日时它将冲破禁制,再次出世。苍生万类有三分之一会遭吞食。直到另一英雄柯剌萨(keresaspa)将它诛除。
三、《圣经》的九头蛇
《圣经》中的七头红龙乃撒旦化身。《圣经·启示录》第十二章这样写道:“天上又现出异象来。有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七头上戴着七个冠冕。……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天下的。他被摔在地上,他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
四、非洲的九头蛇
据东非肯尼亚维多利亚湖湖岸地区的传说,当地原有七头水蛇居于河中,河水便流动不息。人们定期为它献上供品。某天一位怀孕的妇人端来壶污浊的泥浆。她想喝上清洁的水,愿以腹中女儿相换。水蛇同意了这条件,为她的壶注入清水。后来妇人的女儿金德(jindesirinde)长大成人,到河边取水,被水蛇抓去做妻子。金德请求回家省亲,水蛇以一日为限。金德回家找到情人。水蛇赶来,那情人便提剑斩下七头,除了一害。
五、中国的九头蛇
中国的九头蛇
中国九头蛇当属《山海经》中的相柳。它是共工的臣子,蛇身九首,上面长着青色的人脸。形体硕大无朋,凡经过的地方都陷为沮泽。相柳后被大禹所杀,其血腥臭无比,流过的土地五谷不生:“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山海经·海外北经》而屈原《天问》也有“雄虺九首,鯈忽焉在?”的想象。
六、柬埔寨的九头蛇
柬埔寨的九头蛇
在吴哥王朝时代,高棉人奉九头蛇纳加为神灵,传说吴哥国王是九头蛇的后裔,吴哥古迹中的空中殿的金塔相传是吴哥国王与化为女身的九头蛇夜夜同眠的寝,虽王后也不敢入内。国王在二鼓方才出来与王后同寝。如蛇一日不来,则国王死期将近,如国王一日不去,必定有灾祸降临。在吴哥古迹,处处可见九头蛇像。
七、日本的九头蛇
是有关九头辰口传(日本语:九头竜伝承)留下在日本各地的九头辰的口传的事。说明除了在这里有代表的箱的芦之湖的九头辰口传以外福井,户隐等的有代表的九头辰口传。九头龙信仰的起源是户隐神社的九头辰大神。
关于九头蛇神话想象的源,说法有三。一说其原型为章鱼或乌贼。两者居于水中。章鱼八足,乌贼十足,都能断而再生。古人不识此物,以足为首,加以夸张想象,便产生了九头蛇。大卫·琼斯(davidjones)在《好龙集》(aninstins)中则认为:九头是一头左右摇动而产生的假象。他以法国南部发现的岩画为佐证。那画约为公元前三万至十万年前古物,上有一行驯鹿。而附近的其它岩画多描绘一群驯鹿。琼斯指出:一行其实是表示一只驯鹿移动的前后衔接。而九头的由来也可同理推得。也许最可信的解释源于原始人某种朴素的观念:肢体的数量多于平常,力量也就超乎寻常。古希腊有百臂巨人,所向无敌。印度与中国的千手千眼观音,三头八(或六)臂的哪吒,都是具大神通的法身。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相关涉及-共工】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官职
舜帝设立的九官之一,主管矿业。(还有一种说法是共工是炎帝的儿子)【颛顼与共工之战】
魔鬼词典
共工:在《共工怒触不周山中》共工所管理的地方地势不平坦,所以,他想要将凸起部分挖平,将土填埋到凹下的地方。这样便于耕种。但在言下之意是与颛顼争当首领(管理的权利),共工争不过颛顼。一怒之下,便去撞不周山以示自己为人奉献的勇气及神。结果,“天柱折,地维绝。”也就是,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所以天向西北边倾斜,东南边的地出现了低洼的地方。造成了板块漂移和环太平洋——喜玛拉雅山地震的形成,对中国现代物质地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这也就对为什么长江、黄河是自西向东流做了解释。
相传帝颛顼时期(约公元前25世纪),颛顼部落联盟与共工部落联盟在中原地区(今河南北部)的作战。传说中的共工
原始社会晚期,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继黄帝为该部落联盟首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在颛顼部落联盟的上流。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百姓。共工氏部落为了自己一己之利修筑西岸河堤,将大水引至东部河堤。大水冲毁东岸河堤,殃及下流颛顼部落联盟。两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战。颛顼大帝以共工违反天意为由发动群众,讨伐共工。双方大战于澶渊(今濮阳西)。最终共工因寡不敌众而失败,颛顼统一华夏。
【相关故事】
上古华夏逐共工(1)
伏羲时期,在华夏有一个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对应这一个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共工氏的头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上古华夏逐共工(2)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水神共工
共工是个坏水神,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大禹找到共工,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发洪水坑害百姓,给华夏之民留条生路,积些德行。共工本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说:“我发我的水,和你有啥关系?”大禹不愿再理这号灵魂低劣之坏神,只好水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让华夏之民过上正常的生活,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中原一带的洪水于是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大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处八方乱窜。有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大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华夏之民驱逐共工。大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华夏之民一起出战。共工由于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百姓听说大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大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大禹带华夏之民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后,仓惶而逃,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难逃,便向大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不发水行恶了。大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大禹率华夏之民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的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
上古华夏逐共工(3)
颛顼帝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黄帝、帝喾、唐尧、虞舜、颛顼)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世,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颛顼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他又突发异想,令扬子鳄做音乐的倡导者。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颛顼帝时期,人们的道德已经发生了变化。颛顼帝直属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它地方道德已经不行了。“君臣富贵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开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上古时期,华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现在人想象不到的福分。那时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但人间的智者、勇士,却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后来由于地上蚩尤叛乱,对神不敬,扰乱天庭。为此颛顼帝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以维持宇宙秩序。共工与祝融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运足了力气,一个两手托天,一个双掌按地,吆喝一声,一齐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天渐渐往上升,地渐渐向下沉,本来相隔不远的天地就变成现在这样,遥遥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从此,托天的重为南正,专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为火正,专管人间之事。颛顼帝还制定出各种礼仪制度来维护社会道德,规定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众,还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并让百姓按时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颛顼帝的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颛顼帝的辖区非常大。“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
【千载魔朝-资料大放送】在线阅读
【千载魔朝-资料大放送】
- 高辣文(www.gaolabook.com)